󰂳

长按二维码关注
有争议的品牌才有未来

做生意的,当然都希望自己的品牌和产品人见人爱,如果互联网上出现了专黑自己的水军,还要花大力气进行公关,消除影响。但是,许多企业可能意识不到,有一群对自己品牌恨得咬牙切齿的“黑子”,反而可能是好事。很多全球知名品牌,都是在部分消费者的骂声中,销量和品牌知名度一路攀升,比如麦当劳,星巴克,耐克,微软和苹果,都是争议度相当高的成功企业。那么,企业应该如何把争议度转换成销售额呢?《哈佛商业评论》有篇文章提供了几个办法。

第一招,最简单不过,就是想办法安抚这些厌恶者,想办法把他们变成自己的客户。比如美国著名食品制造商通用磨坊,它的拳头产品是自制糕点原料,比如蛋糕粉,糖霜,可是最近这二三十年,肥胖成了美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,各种健康环保团体和医学界,开始批评通用磨坊,差不多有4.5%的消费者,变成了通用磨坊黑。那怎么办呢,通用磨坊首先在网络上开始和消费者互动,接受大家的改进意见,然后投入资金进行研发,推出了低糖健康蛋糕粉,然后还和几家研究肥胖并发症的医疗科研基金会合作,建立了一个健康饮食主题网站。大家一看,这个认错和改进态度不错啊,那还是继续支持吧,毕竟是老字号,熟悉的配方,熟悉的味道。

这第二招,听起来有点玄了,叫做刺激你的憎恶者,跟第一招恰好是反着来。

比如欧洲著名的廉价航空公司瑞安,就故意与憎恶者针锋相对,主动招致批评,狂甩狠话,到了不作不死的地步。比如打印个登机牌要另外交钱,对航班卫生间收费,对超重乘客征收“肥胖税”等等等等。这些损招,每次都让它成为头条新闻。这样一来,瑞安航空公司最大的卖点,廉价,不断得到了传播和强化,清洗了那些非目标客户群,不断让自己的核心消费群体感受到了公司品牌的价值,利用消费者为最爱产品辩护的心理和反应,瑞安航空也慢慢地把部分中立消费者转化成了品牌支持者。

第三招,叫“制造和放大争议”。猛一听,挺像是国内一些无良商家或者名人的炒作策略,不过它跟炒作还有很大的不同。你想啊,要想产品让所有顾客满意,肯定费力不讨好,所以制造争议,也是一种细分市场的策略,把核心消费群体的购买力和品牌认同感刺激到最大,排除那些不大可能认同自己的消费群体。比如英国有两个大的苹果酒领导品牌,名字很长,咱们就简称为A品牌和B品牌吧。苹果酒,一直是一款劳动阶层,工人喜欢的酒精饮料,B品牌就一直想把销量第一的A品牌拉下马来,2006年夏天,B品牌就做了一款全新的电视广告,密集轰炸,把苹果酒定位成了一种高端的夏日冰爽特饮,结果呢,许多年轻高收入白领,也开始喝B品牌的苹果酒了。A品牌看了,决定反其道而行之,继续在电视广告里强化苹果酒的草根特性,不迎合那些新兴的白领阶层,结果呢,几个回合下来,B品牌虽然赢得了一部分白领新客户的支持,可是在工人阶级这个苹果酒的核心消费群体里,支持率明显下降,市场份额被A蚕食了一大块,可以说是得不偿失。

所以说,无论是投资者,还是企业本身,企业的品牌争议度确实值得更多的关注,社交媒体时代,一点微小的反对声音,都可以迅速蔓延,对品牌造成重大的危害,这时候就需要企业和公关迅速应对,把品牌争议度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,把它带来的话题性关注,扩到最大,变成营销的契机。毕竟,一个评价度不温不火的企业,也许在投资市场上非常稳健,可也很难更上一层楼。